编者按
十年,是时候了。日复一日、日更不断的“粤讲粤政”十周岁啦!现设有“遇见粤粤”征文栏目,分享大家与“粤粤”十年来的点滴记忆和心路历程。凡是过往,皆为序章,让我们回望一起走过的路途,感念一起度过的时光,一起走向更好的明天。(征文体裁包括评论、诗歌、散文、纪实、人物故事。诗歌50行以内,散文、纪实文学3000字以内。投稿:文稿以word形式发到征文邮箱78414884@qq.com,标明“遇见粤粤”字样。)
三年前惊鸿一瞥,幸遇“粤粤”这束穿透屏山的光,让我以文为楫,渡入思想星河。每一次投稿成为“耕笔犁心”的修行,每一回练笔化作“抽丝剥茧”的成长。如今看回笔下文字,逻辑已如经纬交织成网,文笔似璞玉经琢成器,思考更似深泉凿石见流,“粤粤”就像“以文观政”的三棱镜,让写作不再是简单的辞藻堆砌,而是思想与实践的双向奔赴。
三年笔耕,“粤粤”给了我观照时代的窗口。我以笔为刃,剖开现象见本质,以文为旗,呼应发展脉动。以《让好家风涵养党风政风社风》叩问精神根系,让传统美德与党纪清风同频共振;《以党建之笔绘就广东绿美画卷》擘画生态新篇,让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行稳致远;以《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活水》破解发展密码,在“人才强省”战略中找准时代注脚;更有《以文化为魂助力高质量发展》的文化自觉、《用红色基因“壮骨补钙”讲好思政课》的使命担当、《用心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》的乡村振兴思考。还记得《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活水》获得“优秀”时政网评文章时,让我更加坚定追光而行的信念。
“粤粤”十年深耕始终如一盏精神灯塔,以“思想熔炉”淬炼笔力,以“舆论场”校准航向,是我们锚定“国之大者”的坐标系。在这里,我学会在《扩大党建“朋友圈”聚力科创“能量环”》中思考跨学科创新,在《党员干部心中须有把“戒尺”》中叩问作风之基,在《学习条例纠治歪风》的思辨中激浊扬清。每一次选题的打磨,都是与时代的对话;每一次观点的凝练,都是对初心的校准。
追光之路,亦是铸魂之旅。“粤粤”以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教会我用文字记录责任,用思考传递温度。未来,愿继续以笔为炬,在“粤粤”的引领下拾光而行,让每一篇文字都成为追逐光、成为光的注脚,共谱新时代政论之光的璀璨新章。
(作者:韩萃萃)
编 辑 | 华琢光
责 编 | 肖安琪 陈煜坤
美 编 | 席珺珺 何洁玲 李育曦
编 审 | 谢 晓 周运华
投稿邮箱 | 78414884@qq.com
— END —
